-
線下行為如何影響線上購物?
我想用兩個例子來回答這個問題,假設我居住在美國的小鎮,我想買一雙鞋,線下的鞋店可能只有一到兩家,選擇非常有限。如果消費者線下選擇十分有限,互聯網會成為一個替代方式,他們的購買行為會越來越多的轉到線上。
第二點,我生活在紐約市,在紐約市我對網上購物的需求就不會那么強烈,當然這是相對程度。但是,我需要信息,我需要信息知道城市里發生什么、去哪看一場百老匯的表演、去哪一個酒吧或者是博物館。
對于局限的地方來說,互聯網成為一個購物選擇的替代方式。對于大城市來說,互聯網成為了信息的補充來源。
-
零售的本質是什么?
零售的本質有三個,一是社交、二是娛樂、三才是購物。說到原始的零售,就是農村還存在著的趕集。趕集一件事情不是買東西,而是社交。所以當孩子趕集完回家的時候,告訴爸爸媽媽的不是買了什么東西,而是我見到了哪個叔叔、哪個大爺、哪個嬸(這是社交),然后接著說集上出了什么事、有沒有賣雜耍的(這是娛樂),才會告訴你買了什么蘿卜之類的(才是購物)。
-
新零售會有哪些變化與不變?
零售業的發展確實有變和不變。我們的業態、購買環境、購買的場所在不斷變化,但客戶的需求是不變的。有沒有自己所需要的商品;第二,有沒有可選擇性;第三,便不便利;第四,放不放心。
無論你業態和模式怎么變,只要在這幾點上滿足了客戶需求,我想你就有未來。
我覺得所有東西都會變。你可能說需求不變,但馬斯洛說你在不同層次有不同需求,喬布斯說我可以創造需求。體驗本身也是會變的,因為將來進你們家門送貨的可能是無人飛機而不是快遞小哥、店里面是零售機器人??赡芪覀冇X得很怪,但后機器人時代的人沒準覺得挺好。
新零售所有東西都會變,但是我們又找不出來真正變的東西是什么。所以用一種偷懶的方式在舊有的詞上加一個新字。
-
互聯網給零售業帶來了哪三大變革?
互聯網給我們真正帶來了什么?——并不是簡單的在網上買東西,實際上是三件事——購物的民主、購物的公平、購物的自由。
其實我是大山里長大的孩子,當時我在內蒙、很農村的地方,每到暑假的時候,老師就到縣城里買運動服和球。老師回來的那天,我們就像過節一樣。我們人類社會有史以來,沒有互聯網之前從來沒有公平過。無論你在新疆還是山西,當你打開電腦輸入淘寶的時候,出現的頁面是一樣的,這是我們第一次出現了公平。
第二是購物自由。原來我們去一個店,九點鐘要關門了,要趕過去?,F在你想什么時候買就什么時候買;原來我們買一個東西,我們看完以后不想買了,會緊張,好怕收款員擺臉子。但現在只是點點鼠標而已。我們從來沒有這樣購物自由過。
第三個就是購物民主。以前你去買東西的時候,你要說這個牛奶不好,早就被打走了。但是今天我們在網上去買東西,首先看什么——評價。你看了評價,第三條說不好的時候你就可以決定不買了,我們從來沒有如此民主的公開做這些事情。